徐宗学个人网站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专访
徐宗学:踏遍五洲皆为水 发布时间:2016-08-12 浏览次数:
 徐宗学:踏遍五洲皆为水

    徐宗学教授在偶然间走进了他毕生深爱的水文人生,他的话语里,充满着对大学美好的回忆,对导师无尽的感激。

 

现代水利周刊:您的家乡在哪里?您家乡的水资源状况怎么样?

    徐宗学:齐国古城是我的故乡。儿时的记忆里,家乡河水清清、藕香鱼肥。记得有一年,由于连续几天暴雨不断,河水猛涨,平时的水井就变成了自流井。然而,这种情景到我读初中时就慢慢发生了变化,尤其到了高中,记得学校自备的水井,每年都要不断挖深才能取到水,现在地下水位埋深估计有几十米深了,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越来越严重。最近,听说淄博的地下水污染也很严重。作为水利人,对家乡的水资源问题感到深深的忧虑。

 

现代水利周刊:您上大学选择学水利是偶然,还是其他原因?

    徐宗学:我是1979年上大学的,本科学的是河流力学专业。当时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实际上进入这个专业是很偶然的。当时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山东工学院。后来因为分数较高,重点院校先录取,第一批就被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先录取了。

 

现代水利周刊:您本科学的是河流力学专业,后来为什么研究生选择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呢?

    徐宗学:工程水文学是河流力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当时给我们上水文课的老师是毛荣生教授,他很会启发学生,培养了我对水文学的兴趣。当时我也比较喜欢钻研问题,读本科时就开始写论文。后来,毛老师就把我推荐给了叶守泽教授。叶先生在全国水文界是相当有影响的教授,那时全国只有三位教授可以招收水文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叶守泽教授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也是久仰叶先生的大名,就选择了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并从此师从叶教授。

 

现代水利周刊:我们注意到,您26岁就博士毕业了,您怎样评价您的大学生活?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徐宗学:我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第一批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加之当时从小学到高中学制比现在的要短,我16岁就上了大学,博士期间由于论文突出,故又提前毕业获得博士学位。我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读书期间,学校比较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时我们治河系的几位学生干部配合学校团委创办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大学生学报》,创刊号就登载了我写的关于河流力学方面的论文。读研究生以后,我负责策划创办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研究生学报》,还创办了研究生水资源协会、英语口语协会等并担任会长,通过这些活动,自己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1984年底,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首次试行硕博连读,当时我犹豫不决,迟迟拿不定主意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还是先参加工作。那是一个冬季,报名截止前一天的傍晚,年逾花甲的叶守泽教授,在天色渐晚的积雪中,专程从教师家属区步行几十分钟到学生宿舍征求我的意见,使我非常感动,当即决定继续师从叶先生走水文路。正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为之动容、感动今生。后来叶先生又推荐我到清华大学任教,可以说是叶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现代水利周刊:您本科学的是河流力学专业,后来又读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工学博士,能否谈谈这两门学科对您的交叉影响?

    徐宗学:河流力学主要是研究河流泥沙的输移、运动和沉降规律,而水文学主要是研究流域上的水循环规律,前者注重线上(河流)的工作,后者主要以面(流域)为主,这两个专业对我都非常有帮助。水文学一般从面上研究降雨径流规律,对河流泥沙这一部分并不十分关注,因为我有河流力学的背景,有河流力学专业的数学和力学基础,这对我学习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帮助很大。

    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到欧洲,徐宗学教授足迹遍及近30个国家。在国外工作、生活了十多年,让他有了更深刻的人生积淀,也让徐宗学有着愈加强烈的报效祖国的冲动。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什么时间出国去日本的?

    徐宗学:去日本之前,我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19934月,应九州大学邀请,我以奖励访问研究员身份赴该校工作,先后在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建设技术研究所、山梨大学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8年多。

 

现代水利周刊:您在日本有什么让你难以忘记的故事吗?

    徐宗学:在日本生活和工作的八年当中,有许多难忘的事。这里我仅讲一件刚到日本建设技术研究所时遇到的一件事情。1996年初,研究所出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研究室一位同事因车祸等原因突然音信全无。他当时负责一个较大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很重要,研究所就临时让我顶了上去。可他没有留下任何材料,我只好从他的计算机里慢慢地寻找线索。当时用的计算机还是那种工作站式的,像一张办公桌一样大,用起来很不方便,那种专用程序我也没有用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接手了这个课题,压力很大。课题的任务是模拟下垫面改变条件下的河道洪水变化。日本全国主要河流统一核算,当时研究所分担了几条河流的计算工作。为了不影响全国的研究成果汇总,我克服种种困难,按时提交了有关研究成果,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也使我在日本建设技术研究所打开了局面。

 

现代水利周刊:应该说您在国外还是为中国人争了光。

    徐宗学:应该说是这样。在国外工作期间,无论是在大学任教,还是在研究所工作,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国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从未松懈过。我在九州大学的工作尚未结束,就被建设技术研究所直接聘为主任研究员,研究所后又主动推荐我申请德国的洪堡奖学金,山梨大学竹内先生三次邀请我到该校任教。这些都应该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水利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去德国的,您在德国获得了国际上有名的“洪堡”奖学金,被称为“洪堡”学者,您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徐宗学:1997年,我成功获得洪堡奖学金。出国前我在国内的时候曾听说过洪堡奖学金。洪堡奖学金实际上是半官方的,主要是资助全世界的一些年轻科学家们到德国去进行学术研究,也是为了国际交流。洪堡学者还有一个很高的荣誉,就是洪堡学者及其家属都会受到德国总统的亲切接见。全世界满足基本条件的年轻学者,不分种族、专业、性别、国家,任何人都可以申请,但成功与否全靠每个申请者的研究业绩。我在异国他乡能够申请成功,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

 

现代水利周刊:为什么要选择20037月回国呢?

    徐宗学:坦率地讲,我出国的目的只是希望多学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开阔一下视野。我们这一批大学生,是文革后国家恢复高考招生以后头几批毕业生,完全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又是文革后我国自己培养的较早的博士研究生,报国之心还是很强烈的。在日本工作期间,完全可以长期留在日本,尤其是1996年,今年刚刚卸任的国际水文科学学会主席竹内邦良教授希望我到山梨大学做副教授,首要条件就是希望我终身留在日本,我当时就坚决不同意。2001年,我回国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学术年会,遇到了时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的杨志峰教授,谈到回国工作的打算,杨所长希望我加盟北京师范大学。后来在日本又多次遇到刘昌明院士,刘院士在国内外水文水资源领域德高望重,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双聘院士,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院长,非常支持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另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对人才引进工作非常重视,从仲秉林校长到人事处陈光炬处长对我到北师大工作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在他们的感召下,我决定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当时回国,我是顶着很大压力的,国内“非典”的阴影未散,双方父母与亲戚朋友都劝我们不要着急回国,但我还是毅然于20037月底携全家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祖国。

    对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徐宗学教授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他总是力图将学科前沿与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他对科学研究表达着他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

 

现代水利周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方面都经过了一些曲折历程,您认为我们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应注意些什么?

    徐宗学: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环境保护上,应该走一边开发、一边治理,在保护中开发、在治理中发展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走过弯路,当时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了环境,到后来不得不花成倍的费用去治理。包括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方面,我在德国、日本工作期间,体会都很深。多数发达国家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都经过了一些曲折历程:从早先的湿地开发,到现在的修建人工河川,并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利用湖泊、洼地自然调蓄洪水。日本的一些治水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在流经城市的一些河流中,政府明文规定市民不能在滩地搞建设或居住,而是建成人造公园、运动场所等。这样,洪水来了既保障了行洪安全、不会造成太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又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完整,还有效地补给了地下水资源,对于防洪以及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水利周刊:您对缓解目前的水危机有什么好的建议?

    徐宗学:第一,要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第二,开源节流并重,开源有多种途径,像南水北调这样的跨流域调水,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跨流域引水外,雨水利用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雨水利用也有很大潜力可挖。现在城市地面越砌越漂亮,降雨以后径流很快流到下水道。同时,地下水严重超采,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雨水利用,一方面是雨水回用;另一方面,让它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现在,到处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面,有河皆干、有河皆污;地下,漏斗不断加剧,地面裂缝、塌陷出现,其前景不容乐观。

 

现代水利周刊:您刚才提到的雨水利用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能否谈谈国外的雨水利用情况?

    徐宗学:比如日本的一些家庭庭园,铺的是一层具有透水功能的人造砖,砖下面还有集水设备,这样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洗车、浇花、冲厕所等,另外还可以补充地下水。再如福冈的大型体育馆,就是用自己的雨水,收集起来以后循环利用。去年,到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参观了他们几个集雨工程,很受启发。城市里的有些花园,看起来地砖铺得整整齐齐,实际上都是透水砖,降雨以后雨水会顺着地砖里的孔隙流到下面的集雨槽,最后通过管道流到集水池,在集水池通过简单的沉淀后,流到第二级水塘进行化学处理后,再流入第三级生物处理池,经过处理后直接通过管道送到工厂。

 

现代水利周刊:那么中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前景会怎么样呢?

    徐宗学:现在,国内在研究层面上正在做一些工作。比如,现在北京市水务局与德国合作,做雨水利用试验,我觉得这个可以在华北地区开展一些试点工作,逐渐积累经验。去年北京突发暴雨,把公共汽车都淹了,那些水有些就顺着下水道白白流走了,如果能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既可以解决城市防洪问题,又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应该说,雨水利用还是有很广阔的前景的。

 

现代水利周刊:目前我国河流的管理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您能否谈谈对河流的管理应该注意些什么?

    徐宗学:河流应该从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统一管理,这在国际上也喊了很多年了。集中式管理或综合管理,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大禹治水为什么能成功,原因就是他因势利导采用的方法对待洪水。新中国成立50年以来,建了很多水库,把水蓄起来,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下游却断流了。建水库是必要的,但不是解决水问题的唯一途径。最近,相继提出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等概念,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科学的进步,这应该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行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方向。

    学水利,是永永远远、世世代代做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学问。在徐宗学教授的心目中,水利就代表着他的情怀。

 

现代水利周刊:您先后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学科研单位工作过,都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有什么经验跟年轻人尤其是准备留学的学生谈谈吗?平时您有什么业余爱好?

    徐宗学:经验谈不上,在国外工作,人家要看你的真本事,在业务上必须要比人家强才行,强一点都不行。在国内时要靠能力和机遇,国外更是如此。主要还是你的为人、你的业务水平和你的外语水平,这些优势从何而来?别人去逛街看电视时,你在研究室多待会儿,勤奋出真知。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尤其是较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其智商相差很小,谁肯花时间、花力气,谁就会有优势。谈到业余爱好,在国外时,有时间喜欢听听音乐,也喜欢旅游。但回国以后,整天忙忙碌碌,一直期待着重拾爱好,放松一下,总感到没有时间。

 

现代水利周刊:有没有一直激励您的一句话?

    徐宗学:我刚考上大学的时候,有位邻居鼓励我说: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一句成语,算不算是座右铭不好说,但确实是这句话激励了我这么多年。还有一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皆吾师,我愿意向周围的每一位朋友学习。

 

现代水利周刊:您说过您最感谢的一个人,是您的导师?

    徐宗学:是的。叶教授做学问非常严谨,做人非常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包括在国外工作期间,一直与名师、名人在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现在,很幸运能在刘昌明院士身边工作,刘院士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是我们年轻学者的楷模,刘院士平易近人,做学问十分严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些都是我今后学习的榜样。此外,也对我的爱人李景玉和儿子徐琛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现代水利周刊:您想对准备学习水科学或者正在学习水科学的同学讲些什么?

    徐宗学:水科学研究是永永远远、世世代代做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学问。作为水利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最近,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十分关注水问题。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来学习水利专业,投身水利事业,更欢迎大家到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来参观、访问、学习和交流。

    徐宗学,196212月出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北京师范大学首批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徐宗学教授1979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河流力学专业,1983年师从叶守泽教授,攻读水文水资源专业硕士研究生。1985年,作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首批硕博连读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88年获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到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1993年以奖励访问研究员身份赴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工作,1995年,被日本建设技术研究所直接聘为主任研究员。1997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以客座科学家身份到鲁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0年以访问科学家身份到日本国立山梨大学任教。2003年,徐宗学教授回国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近二十年来,徐宗学教授参加或主持完成了中国、日本与德国的多种研究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报告120余篇(部),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近50余篇。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水文风险率与不确定性分析、日径流随机模拟、生态水文过程、洪涝灾害风险分析、陆面过程与水文循环、分布式水文模型、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系统分析、GI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科学中的应用等。




徐宗学个人网站